English   |   中文版   |   企业邮箱
 
网站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介绍  |  产品中心  |  售后服务中心  |  凝血检验学苑  |  联系我们
 
 
公司介绍
 
产品中心
 
 
 
首页>凝血检验学苑
临床常用止血与血栓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2011-10-19

一、常规凝血四项

1.PT(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临床应用

    筛选外源性凝血因子缺乏

    监测口服抗凝剂的治疗

    评估肝脏合成功能

检测原理

凝血活酶与钙离子混合物能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凝块,凝块形成的时间与血浆中的外源性凝血因子含量呈负相关。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①严重的肝脏病变,如急性暴发性肝炎、肝硬化。②阻塞性黄疸影响、维生素K及肠道菌群紊乱并影响维生素 K生成,进而影响凝血酶原生成。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④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双香豆素、肝素等)时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缩短见于:凝血状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

2.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临床应用

    筛选内源性凝血因子的缺乏

    监测肝素治疗及发现狼疮抗凝物质:

检测原理

待测血浆加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溶液,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测定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待测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如果内源性途径有缺陷,凝固时间即延长,并与单因子缺乏的程度成正比。同样也与内源性途径所需因子的累积缺乏成正比。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因子Ⅷ、Ⅸ、Ⅺ和Ⅻ缺乏症,严重的因子Ⅱ、Ⅴ、 Ⅹ、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时。

   缩短:见于因子Ⅷ和Ⅴ活性增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疾病、血小板增多症。

3.TT(凝血酶时间测定)  

临床应用

    筛选肝素抗凝物存在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

    作为肝素治疗及溶纤治疗监测。

检测原理

待测血浆加入标定的凝血酶溶液,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测定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待测血浆凝血酶时间(TT)。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结构异常,临床上应用肝素或在肝病、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的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此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时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也会使血浆

凝血酶时间延长。

4.FIB(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

临床应用

  定量测定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常用于辅助诊断先天性和后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病等)

  监测溶栓治疗  

检测原理

定量测定纤维蛋白原是普遍使用的经典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加入凝血酶后测定稀释血浆的凝集时间。在对数坐标(log-log)图上,当存在高浓度的凝血酶(100IU/ml)和低浓度纤维蛋白原时,纤维蛋白原含量和凝血酶的凝固时间直接相对应。

临床意义

减少:常见于严重肝病,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DIC大量失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血栓,肺、前列腺手术。营养不良及肝脏疾病时纤维蛋白原合成减少。罕见的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增高:纤维蛋白原增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还见于尿毒症、肾病、妊娠、月经期、代偿性DIC,脑血栓、心肌梗塞,恶性肿瘤、手术及放疗后。

二、抗凝系统检查

1.AT-Ⅲ

临床应用

用于AT-Ⅲ活性及含量的测定,血栓或止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某些血液系统疾病或肝脏疾病的辅助诊断,可监测肝素治疗及溶栓治疗。

检测原理

血浆抗凝血酶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凝血酶,使 AT-Ⅲ与凝血酶形成1:1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发色底物,释出显色基团。显色的深浅与剩余凝血酶成正相关,而与AT-Ⅲ呈负相关,根据受检者吸光度(A值)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AT-Ⅲ的含量。

临床意义

AT-Ⅲ活性减低:

遗传性AT-Ⅲ缺乏;

获得性抗AT-Ⅲ缺乏:见于各种肝病,如肝硬化、肝癌晚期等;

AT-Ⅲ丢失增多:如肾脏疾病;

AT-Ⅲ消耗增多:DIC及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

AT—Ⅲ增高:见于血友病,口服抗凝剂,应用黄体酮等。

2.蛋白C活性检测

检测原理

蛋白C活性测定可采用发色底物法:protac(从蛇毒中提取)是PC特异激活剂,激活蛋白C作用于特异发色底物(chromozym-PC:A)释出产色基团对硝基苯胺,显色的深浅与PC:A呈线性关系。

临床意义 

PC减少:见于DIC,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症,肝功能不全,手术

后及口服双香豆素抗凝剂等;

PC增高:见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妊娠后期等血栓性疾病。

3.蛋白S检测  

临床意义 

PS检测应和PC检测同时进行。PS水平减低可分为先天性PS缺陷和获得性PS缺乏。先天性PS缺陷患者常并发严重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单纯PS缺乏患者少见,常与PC缺陷共存。获得性PS缺乏可见于DIC、肝功能障碍、口服双香豆素抗凝药、妊娠等。

三、 纤溶检查

1.D—二聚体检测(D—Dimer)

临床应用

筛查PE,DVT的有效手段

诊断DIC的重要依据

用于溶栓治疗的监测

检测原理

   采用胶乳增强型免疫比浊法。受检血浆中加入标有D-dimer单抗的胶乳颗粒悬液,如果血浆中含高于0.5mg/L的D-dimer,便与胶乳颗粒上的单抗结合,此时胶乳颗粒发生凝集。然后采用免疫比浊测定法,通过含有标本与胶乳试剂反应的试管时测得反应的浊度OD值,结合反应的曲线,对照标准曲线可计算出标本中D-dimer的浓度。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继发性纤溶,在肺栓塞,深静脉血栓,DIC,妇女先兆子痫,冠心病,肝病,慢性肾病、肿瘤辅助诊断等。

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FDP)

临床应用 

筛查PE,DVT的有效手段

诊断DIC的重要依据

用于溶栓治疗的监测

检测原理

采用胶乳增强型免疫比浊法。受检血浆中加入标有FDP单抗的胶乳颗粒悬液,如果血浆中含高于0.5mg/L的FDP,便与胶乳颗粒上的单抗结合,此时胶乳颗粒发生凝集。然后采用免疫比浊测定法,通过含有标本与胶乳试剂反应的试管时测得反应的浊度OD值,结合反应的曲线,对照标准曲线可计算出标本中FDP的浓度。

临床意义 

原发性纤溶FDP明显增高,其他同D-二聚体临床意义。